中國的傳統繪畫,從藝術追求、藝術表現到藝術欣賞、藝術傳授,時時流露著禪機,處處充滿著禪意。在學禪中學畫,可以以畫意知禪理;在學畫中學禪,可以以禪意知畫理。禪者可以從參禪體驗藝術,畫者可以從藝術體驗參禪。
禪宗公案中有很多看似不合邏輯,不合常理,用理智不可理解的東西,這是為了逼迫參禪者把邏輯推理這種表層心理活動停止,將深埋著的光明自性顯露出來。繪畫中一些造型的荒誕、形式的變異,其作用也在于此。它可以斷絕欣賞者的表層思維,使其發現可見物象之外那些常人看不見的東西。只滿足于“是什么?”,“做什么?”的欣賞者,是不能品嘗到藝術的真正內涵的?!罢嬲拿乐挥心茉谛撵`上圓成缺陷的人始可發現。生命與藝術的氣力,在于它有成長的可能?!?/span>
元代 顏輝《十六羅漢圖》局部
畫面上的筆墨形式及其通常的含意皆為“相”。依“相”可”以體“道”,但是“相”不是“道”?!跋唷比庋劭梢?,“道”則慧眼可見。無慧眼者,但見其“相”,不見其“道”。明代畫家莫是龍曾云:“畫之道,所謂以宇宙在乎手者,眼前無非生機?!彼^“生機”,包含六極無所不在,展開遍在十方,收攝在一微塵。喻之為“無”而非無,比之為“空”而非空,語言文字不可說,筆墨色彩不可描。筆墨形式只能做為觀照“空”和“無”的介體,是指月之指而非月。香山翁曾說:“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;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;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。有處恰是無,無處恰是有?!痹煜喽蛔∮谙?,意不在“有”而在“無”。樹、石、筆、墨都是調動空白的假借。這里的“無力、“空白”包含了一切可能性。她含有無限的生機而未生,只是保持一種“勢”?!白⒀啥粷M,酌焉而不竭,而不知其所由來,此之謂葆光?!?/span>
畫面上可視之形式,無論怎樣變化,都可視之為“幻有”,甚至由物相、形式所表示的情節、內容、含意也都屬于“幻有”的范疇?!盁o”不可視,不可說。如果將畫面上的形式視為觀照“無”之介體,借助于形式可以體驗到“生機”之蠢動。
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,物相與空白是息息相通的,“有”與“無’是圓融無礙的。如同活生生的人,無時無刻不與外界相通,無時無刻不與天地萬物渾融一樣。世界不可須臾離我,我亦不可須臾離世界,我與世界不二;萬物不可須臾離我,我亦不可須臾離萬物,我與萬物為一;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不可須臾離我,我亦不可須臾離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即是永恒;世界無時不在改變著我,我亦無時不在改變著世界;世界無時不屬于我,我亦無時不屬于世界;世界萬物千差萬別,但其與我為一無別。所謂無分別,不是不分別萬物,而是不分別我與萬物。
清初 八大山人 《鵪鶉圖》
中國畫不僅繪制與欣賞如同參禪,學習繪畫也如參禪,只可意會,難于言傳。師無隱乎爾,爾亦無得之于師。只啟爾自心也。自心不啟者,若有所得,徒見于技術,。技術易得,慧眼難成也。
梁楷 《秋柳雙鴉圖》
文/北魚 摘錄自《禪》
(注:圖文來自網絡,僅供藝術品愛好者參考交流,不代表本網站觀點,不做真偽定價之依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