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培童,藝名、馬雙焦,(筆名守一)1956年生,90年代拜張仃老師學習焦墨山水,在傳承老師藝術思想的基礎上,開拓進取研究,獲得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,“焦彩焦彩”中國繪畫技藝和傳統技法上,有突出貢 獻。特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,在徐州漢王中學和沛縣歌風中學建有馬培童焦墨藝術館?,F為,國家一級美術師、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中國國畫創作研究院副院長,中國香港美術家理事,香港美術報記者,中國教育臺水墨丹青名家講堂欄目專職畫家,水墨丹青書畫院常務理事。參展:2016年4月在徐州藝術館舉辦古沛墨韻三人展,2016年在沛縣博物館舉辦泗水墨韻三人展一2016年6月參加南昌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全國書畫展并獲得金獎。2017.1.9參加香港兩岸藝術交流展,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主辦。2017.8.25參加一帶一路輝煌中國書畫交流展,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主辦。2017.9.28參加香港當代藝術展。2017年10月21——25日參加臨沂美術館,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。2017年,11月6日——8日參加 中國香港回歸20周年展邀請展。2017年12月22日——27日參加李可染畫院邀請展 ,文脈承宗,藝在前方,個人畫展:2016年7月在微山湖美術館舉辦《微湖情》馬培童焦墨山水畫展。2016年7月在濟寧金宇美術館舉辦《干裂秋風、潤含春雨》馬培童焦墨山水全國巡回展濟寧站。2017.4.1在鎮江舉辦馬培童焦墨焦彩山水全國巡展鎮江站個人畫集:《中國當代畫壇精品集--馬培童》《當代藝術大家:馬培童》《一帶一路輝煌中國馬培童作品專輯》拍賣:2017年參加廣州萬眾拍賣公司,(春拍和秋拍)兩場拍賣會,六尺作品《大地富豪》成交價3.6萬RMB、四尺作品《高秋》2,2萬。 查看更多>>
《焦墨之魂》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-童心寫歷(138) 我的焦墨藝術,必須發明創新出自己的個性和風格。不是再現與發現,而是必須“發明”出自己獨有的藝術語言,刻石皴法?!翱叹€”形態和焦墨精神形態的升 華,這是焦墨藝術走向成熟的標志。因為這是穿越焦墨生死地帶的光、枯、氣之藝語,帶有其充沛飽滿的內在氣息與能量,形成內在的張力,這是面對焦墨生死地帶的洗禮與沖刷,在現實的焦墨枯骨暗示生命的靈光。 這些作品,就如同一本靈光之書,光明之書,無字啟示之書,這些枯筆渴墨“好似”神圣的“靈魂”隱含其間,“好似”不可抹去的靈光和靈氣。但同時,“靈氣”又在召喚未來,恍惚瞬間凝固了此神圣的見證,這是枯筆自身在涌動生成中的波動與祈禱。 ——馬培童記 ...查看更多
《焦墨之氣》馬培童焦墨畫感悟筆記-童心寫歷(137) 焦墨畫的氣要強勢,掌握好是幸運中之幸。 焦墨繪畫,因為禪宗的影響,在宋代絹本之后,才走向水墨以及宣紙的材質時,逐漸減少了焦墨表達繪畫。 所以要繼承發揚焦墨繪畫,研究焦墨藝術走向以“氣化”為主的焦墨繪畫,但更難“氣韻生動”的要求,即便有著焦墨枯筆留白的白光,但“光感”幾乎被“氣化”所代替才能生韻。 其“焦墨法”通過枯筆把空白處的留白以強烈的對比逼迫出來,讓空白發出白光,無疑開始了氣化與光感的結合。但這種結合,在我焦墨繪畫探索中接納了光和氣。但寫實再現又增加了氣化的生動性。 以枯筆逆峰反復刻寫,在一次次刻寫的墨痕之間白處發出墨光,開始接納光感。隨后用刻石皴法把黑白對比,通過刻石寫生方式,把光影帶入到焦墨刻佛之中,光感與氣化開始結合。光感與氣化的關系并得到更為自由與自主的解決。 ——馬培童記 ...查看更多
對話吳偉山水畫,潘瑋萱評馬培童(69) 吳偉湖北武漢人,是繼戴進而起的浙派主將,與其傳人有江夏派之稱。成化、弘治時曾兩次被召入宮,弘治時受錦衣衛百戶,賜畫狀元印,不久均辭,歸南京。工山水、人物, 山水承馬、夏傳統,受戴進影響,更見粗簡奔放。人物有工筆、白描一路,師李公麟,水墨粗筆一路來自楷梁。 吳偉的山水畫風都用粗筆寫意法,筆墨雄勁酣暢,縱橫揮灑,極富雄闊氣勢。 吳偉的山水畫《溪山漁艇圖》,繪湖山相接,漁艇棲泊的港灣,布局已擺脫南宋馬、夏成法,而取法戴進S形構圖,同時注意景色的虛實搭配,使境界顯得深遠而開闊。展現的漁樂生活真實淳樸,富濃郁的生活氣質,反映了畫家樂與山人野夫游的真切感受。筆法勁健迅疾,水墨淋漓又濃淡有序,風格雄潤、縱逸。畫中近景幾塊嶙峋的山石構成土坡。有數株老樹橫逸其上,枝葉臨于水面。幾艘漁船停泊靠岸,漁民有的在備炊。有的在閑談。中景山巒疊起,連綿起伏,延伸至遠方。山腳與沙磧彎曲繚繞,形成曲折的河岸。增強了畫面的縱深之感。 圖的左邊一角露出土坡,其上叢樹、垂柳愜意自然,幾艘小舟倚岸江邊,與遠處的點點漁舟遙相呼應。船上的漁民滿面風霜,身著粗衣短衫,有的在垂釣、有的在下網,有的在收船,展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。遠景水天相接,云氣迷霧,遠山隱約,畫面開闊。平靜婉轉的江水和近遠處的漁舟將圖中近、中、遠三景連接起來,既渾然一體又富有層次。此圖中畫面的右上部位是最顯眼的崇山峻嶺,這一角展現的境意十分開闊,畫家借鑒了馬遠、夏圭以小見大的布景法,但不完全照畫,而是有意將峰頂截去不露山腳,激發欣賞者去想象去填充高山巨石,完成景色的空間感和連續性,這樣的處理是畫面更為完整而自然。 馬培童以下部分作品有的借鑒馬遠、夏圭以小見大布景法,與吳偉一樣,不完全是。有的作品馬培童有意將山的一角截去一部分,激發觀者自己去想象去填充,因此與吳偉有相同余韻。吳偉山水畫呈多種風貌。有的空靈灑逸,有的刻露流熟,有的更是縱筆放達,或妄生主角。吳偉與戴進山水二者的區別,戴進畫風比吳偉顯得更具清潤高逸,而吳偉的畫風,則顯得較為疏率放逸些。 ——(潘瑋萱寫於上海) ...查看更多
對話郎世寧人物肖像畫,潘瑋萱評馬培童(68) 郎世寧意大利人,生于米蘭,康熙五十四年(1715年)到中國,隨即入宮,以畫供奉內廷,歷康、雍、乾三朝,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。擅長畫人物,肖像、走 獸、花鳥,以西法為主,注重物象的解剖結構、光影效果,立體感和透視感,同時又以中國畫的筆墨工具作畫,創中西合璧新風。 郎世寧的人物肖像畫多繪帝后及大臣,結構準確,暈染精微,富凹凸立體感,但大多采取正面光照,取消陰影,色澤較柔和,遵循了中國畫的規律,花鳥走獸則多西法,精細逼真,尤其畫馬,用細筆短線描繪鬃毛,濃淡色彩暈染明喑,極富質感。 郎世寧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。郎世寧在宮廷內作畫,獲得了許多榮耀,不但超過了其他歐洲傳教士畫家,而且令眾多供奉宮廷的中國畫家也無法望其項背。 郎世寧對于透視法在中國的引進也起了很大作用。雍正時期,總督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寫過中國最早介紹透視法的著作《視學》,文中就曾提到該書是和朗學士多次交談、探討才寫成。 郎世寧主要貢獻在于大膽探索西畫中用的新路,熔中西畫法為一爐,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畫法、新格體,堪稱郎世寧新體畫。 郎世寧來到中國后仔細研習了中國畫的繪畫技巧,他畫的中國畫具有堅實的寫實功力,流暢地道的墨線,一絲不茍的層層暈染,外加無法效仿的顏色運用,中西合璧,煥然一新。 郎世寧其作品《八駿圖》(見圖一),畫中畫的是皇家園囿里的駿馬,郎世寧尊重中國人的構圖法則,把馬、樹、山、水畫在一起,他用西方的比例與解剖知識,將馬的交歡、停憩、顧望,馬的肥、瘦、大、小都作了交代,使八駿各有風貌。樹與馬都是渾圓的,體積的,脫離了中國畫的線,以明暗的面來表達,它們生活在露天,就一定有受光的亮與背光的暗,即便是陰天,也有上下可辨的明暗轉折。柳的細荇和土坡的裂痕,馬的體感均用輕度明暗變化的色彩傅色,前景幾匹馬以陰影來畫,樹干的畫法采用中西合璧,既用線條勾勒,又將線條積成兩邊較密的陰影效果。中國畫所謂的散點透視是一種自由開闊的取景、造景法。象線條一樣也是齊天地、天人合一、物我同在的觀念折射。按焦點透視,郎世寧應該把馬后面的山峰、樹木畫得漸漸遠去。歸于地平線上。但他試圖采用中國法則來一個高遠,于是將左邊的樹畫在貼近左上方的高處,并用云霧遮擋一番。 馬培童以下焦墨佛像作品,所繪佛像體積渾圓,有的作品以部分陰影繪之,有的作品運用西畫的焦點透視法,并融入中國元素,熔中西合璧,有郎世寧余韻。二者均融中西合璧為中國繪畫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子與方向。郎世寧所處的時代是中西文化第二次大接觸時代。對于西畫傳來中國則是第一次。自27歲來華后,郎世寧再也沒有離開中國,他創作了很多作品。也與別的畫家合作,甚至由他主筆創作了不少反映皇家大型慶典與活動長卷。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畫家。 ——(潘瑋萱寫於上海) ...查看更多
通過一年的努力,6月25日在中國國家畫家訪問學者《淺折中國山水畫的焦墨表現》課題研究工作,和畫展圓滿成功!拿到了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證書。
中國美術報出版,水墨藝術百家系列畫冊,馬培童畫集出版,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旅游部主管,中國國家畫院主辦,中國美術報社出版。
“劉曉慶首屆個人書法藝術展”2021年12月12日在北京一得閣美術館舉行,馬培童受邀參加開幕式。
2021年12月15日下午馬培童受巴基斯坦大使館特邀參加中交建交70周年慶典活動開幕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