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管狼毫蘸焦墨,幾重山水見功力—漫談彭城畫派藝術家馬培童的焦墨畫
文/李躍
國畫作為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,但又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風光,而是畫家的精神訴求,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,是畫家情趣審美的體現。作品表現的是素樸自然,簡淡肅靜的藝術境界。
在中國畫的諸多技法中,焦墨法是與人們熟知的水墨畫不同,焦墨畫是以飽和的濃墨,不摻入水分繪畫,用單一的濃墨實現畫面的虛實、濃淡、干濕的層次變化,使畫面具有滋潤感和層次感。
焦墨是筆法精純極致的表達,歷代畫家視為畫道上的險絕。著名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:“畫有焦墨法,最為古樸,須筆力健舉,含深秀為宜?!彼挠^點正說明了焦墨法是傳統技法中具有難度的表現技法。然而,彭城畫派畫家馬培童卻在傳承水墨技法的基礎上,迎難而上,師從國畫大師張仃先生,另辟蹊徑,專攻焦墨,修心明志,筆耕不輟,注重墨色變化所表現的技藝和修養。經過多年的研習探索,在創作的道路上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,使之作品聞名遐邇,大放異彩。
馬培童,(筆名守一)彭城畫派,先后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山水班,1988年畢業于中國書畫涵授大學,在傳承老師藝術思想的基礎上,開拓進取研究,獲得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,“焦墨焦彩”中國繪畫技藝和傳統技法上,有突出貢獻。特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,在徐州漢王和沛縣歌風中學建有馬培童焦墨藝術館。
在北京房山區建有馬培童美術館和工作室?,F為,國家一級美術師、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,中國畫院研究員,中國國畫創作院副院長, 在觀賞馬培童先生的焦墨作品的同時,給人一種耳目一新,別樣風景的異樣感受,目光被琳瑯滿目的書畫佳作深深吸引,在感受中國翰墨文化的濃濃馨香之余,油然而生一種"一簾風月王維畫,四壁云山杜甫詩"的感慨。
綜觀馬培童的焦墨作品,主圖以純濃墨線條構成,唯有筆法,而無墨法,卻具有滋潤感、層次感效果。充分發揮了黑與白,大筆觸與小筆觸、筆法線條與凹凸塊面的對比,氣勢恢宏,雄秀壯闊,層巒疊嶂,云霞繚繞,光影迷離,氣象萬千,浸透著名山大川的秀美神韻和大自然的奇幻靈動。而這一切又他的作品在突出文化內涵方面,張弛有度,由漸修而頓悟,感悟人生萬物,得其真諦,是其思想和精神的縮影;是人品、境界的體現,是主觀意識的發揮,它本身的意義已超越了繪畫技法的范疇,折射出中華文化的精髓,折射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佛文化,使之熠熠生輝。他的焦墨山水畫明顯帶著自己的審美追求和生命烙印。足以構成他焦墨山水系列的獨特面貌,都化入一氣呵成的筆勢之中。
在傳統技法的表現上,方見他的數年繪畫功底及功力,虛實相生,剛柔相應,墨白相間,陰陽相合,動靜相宜,云霧繚繞,氣象萬千。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之間皆“負陰而抱陽”的內涵。
馬培童的作品,藝和于道,干潤墨拙,濃淡虛實,集筆法之妙,得純墨之美,貴有靜氣,靜而致雅,美輪美奐,正如唐代張彥遠所云:“草木敷榮、不待丹碌之采;云霧飄揚、不待鉛粉而白。山不待空青而翠?!痹趧撟魃?,馬培童始終將“神韻”作為構圖的重點。他認為,“神韻”難求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馬虎、草率,因為從“神韻”兼容,表現手法本身都必須遵循“神韻”兼到的創造原則,在用筆、用墨、物象、布局、題款、用章任何一方面,一個局部出了問題,也就破壞了整幅作品的“神韻”的格局,一筆不到,筆筆皆不到,皆為敗筆。 心不孤起,托境方生,境不自生,由心故顯。每個畫面都與作者個人的情感、心靈、人格有著神秘的對應關系。
藝術誕生于“感受”以至于感悟,中得心源,因而感悟則是藝術創作的核心與根本。馬培童始終遵循自己的感受,運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和技法用筆墨表現出自己每次感受的不同。就他的焦墨畫來說,章法用筆,筆墨追古而化,氣象隨天地。繁簡并存,追古思今。 正所謂“境由心生”?!靶摹迸c“境”是種相互依托的關系,沒有無境之心,亦無無心之境?!坝嗤刑ビ谏酱ā?,是心中有境。
馬培童突出“心”在審美主體中的統攝作用,“以我襟含氣度,不在山水林木之內,其精神駕馭山川林木之外”。強調心于山川萬物的冥會合一,這種主體性審美觀照要求心活、法活,不受法縛而直抒自我,表現性靈。要做到這點必須強調審美之心對藝術之法的超越。這是審美感應中的高峰體驗,審美的終極層次,它是人類審美體驗中所能達到的一種與生命、歷史和宇宙相關的最高感悟。
藝無止境德為上,積淀藝術文化底蘊,是馬培童對翰墨人生的最重要的理解。如今他用焦墨入畫,放下浮躁,走進自然,回歸自然,師法自然,追求古人的意境,表現心中的山、心中的水,在焦墨畫上突破自己一個又一個目標。近年來,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贏得了一個個殊榮。 他的作品,近年來在徐州藝術館舉辦古沛墨韻三人展,在參加南昌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全國書畫展并獲得金獎。